奥数网 奥数福州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 > 正文

名著精华与糟粕并存 给孩子读经典要有选择(2)

来源:福州奥数网整理 2011-10-12 10:59:13

[标签:名著精华 经典]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全盘接受,要批判地继承。对于尚未具备良好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尤其要慎重选择读物。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兼有价值取向与严肃性两方面问题。罗贯中写作的立场是支持蜀汉一方,理由是刘备具有刘汉王室的正宗血统,而在东汉彻底灭亡之前自立为王,割据一方本身就无正统可言,至于严肃性就更不用说了。有人考证,三国故事的核心事件——赤壁大战,实际上是乌林大战。曹操统领大军征讨东吴割据势力,在江边设营,安排部队习练水战,不想军中瘟疫流行(有人推断是血吸虫病),不得不烧船撤退。而东吴统帅周瑜见势走了一步险棋,指挥六七万部队溯江而上,在上游登陆,于乌林拦击三倍于己的官军,从而大获全胜。此时的周瑜已是身经百战、年近四旬的水军都督,而诸葛亮年方20岁出头,初出茅庐,毫无作战经历,面对这等大战应该是插不上什么嘴。诸葛亮智激周瑜所引用的曹操《铜雀台赋》写于此后7年。至于故事里林林总总的精彩情节有多少是真的,实在难于考证。对诸葛亮种种离谱的吹捧,鲁迅先生有一句评语:“诸葛亮过智而近妖”。

  “四大名著”中的文化糟粕

  近来还有学者考证,《三国演义》塑造的“武圣人”关羽也没有什么事实根据。最让关羽出名的故事“温酒斩华雄”是虚构的。“十八家诸侯讨董卓”之战只有两支队伍上阵,就是曹操与江东名将孙坚。杀华雄的是孙坚,而且华雄也不是什么都督,属于“偏将”一级。关羽降曹亦很自然,并没有许多故事。由于关羽战败丢掉荆州,使得蜀汉失去了进取江汉平原的通道,之后只能蜷缩蜀中。但是从唐宋以后,朝廷需要树立忠君善战的武德“标杆”,于是关羽被拔得越来越高。罗贯中也很自觉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中国史学界向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而民间文学还有“为尊者改”的习惯。篡改历史为统治者服务,实际是一种文化糟粕。“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自己将要往哪里去”。不正视历史,不下功夫探求历史真相就难有审时度势的智慧。

  离史实这么远,如此精彩纷呈的故事表现了些什么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三国演义》算得上是一部“厚黑”兵法。这是传统文化中的垃圾,与之类似的还有近年今人撰写的清史故事。其实,康雍乾时代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期,政治相对清明,忠臣良将辈出,朝廷也建立了许多惠及后世的功业。从未有过担当的小知识分子对此视而不见,对于历史名人的恪尽职守、勤奋敬业不置一词,刻意渲染那些曲意逢迎、争相邀宠,给对手下圈套、设陷阱等一干龌龊勾当。据此编排的清宫戏自然是俗套连台,把观众烦得忍无可忍才打住。

  《西游记》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宗教小说。作者吴承恩的佛学修养很深。孙悟空开始时也是个无法无天的造反者,一根金箍棒横扫天庭,打得玉皇老子毫无办法,不得不遣使向西方佛老求助。如来佛伸出一只手,孙悟空使尽浑身解数就是跳不出去,反被压在五指山下。后经观音引导,皈依佛门,经过护送唐僧取经的多重磨难,修成正果。这么多精彩篇章讲的其实是一个道理,即“道不如佛”。

  普及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如经史子集等都是文言,现代人读起来晦涩难懂。其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也多有过时之处,直接作为青少年读物确实缺少可读性。不妨选取有益的章节,翻译成白话文,辅以翔实、周到的注解。笔者小时候最喜欢读的就是《中华活页文选》。诗词、歌赋、骈文包括《史记》这样的大部头节选出的短章小节都包括在内,读下来明白许多道理,增长许多知识,古文修养亦大有长进。中国古代小说、笔记作品多得很,给青少年推荐读物应该扩大遴选范围,全面衡量,节选精华,认真编译。

  把古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少儿读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需要学问,更要有责任心。中国学界历来缺少向大众普及学问的传统,鲜有科技工作者参与制作精彩的科技传播作品,同样人文、历史学者也没有撰写普及读物的习惯,自己不写也不支持别人写。尽管中国历史故事题材浩如烟海,但是蔡东藩的《历史演义》、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样优秀的普及读物,仍属于凤毛麟角。于丹教授出来讲论语,引得文史界一片责难。批评别人讲得不好,为什么自己不出来讲?似乎“四书五经”只是饱学之士讨论的内容,只能束之高阁,不可以向民间普及。作为学者,这实际上是责任感的缺失,更违背了“五四”精神。

 

热门文章:

百科词条:名著精华 经典

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