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网 奥数福州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经验 > 正文

名著精华与糟粕并存 给孩子读经典要有选择

来源:福州奥数网整理 2011-10-12 10:59:13

[标签:名著精华 经典]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全盘接受,要批判地继承。对于尚未具备良好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尤其要慎重选择读物。

  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可全盘接受,要批判地继承。对于尚未具备良好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尤其要慎重选择读物。

  ■陈宝泉

  传统的“四大名著”是否适宜中小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分析的重要问题。

  “四大名著”是否适宜青少年阅读

  日前,有人提出《水浒》选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血腥暴力描写,应从初中课本中删去。而后,又有学者提出继承传统文化要有选择,不主张全盘复古。对此笔者亦有同感。

  像我们这样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上的继承与创新注定要经过多次反复。最近读日本人自己撰写的日本文化近代史,得知他们也是经过了从全盘西化到全面复古两种截然相反之主张的多次拉锯。在中国,全盘西化始终没有占据上风,但是反传统的确曾走向极端,甚至曾经跌入反文化乃至反文明的深渊。因此,出现剧烈反弹,乃至要求不加批判地复古以匡世风的观点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沿着前辈开创的“五四”道路,文化上的更新势在必行。而这种更新必须在文化层面上做足文章,批判地继承与选择性引入应智慧地结合。

  必须承认,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教育层面,给孩子尤其是低幼年龄的小孩子读的内容,一定要有选择。就像婴幼儿食品,在营养与安全方面要更讲究一些。阅读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给孩子吃什么,细心的母亲往往会自己先尝一尝口味如何。

  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以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为主流,读书人不会诗词唱和就像今天的研究生不懂外语一般。中国几千年下来积存了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学作品,而小说的兴起则晚得多,开始一直在民间流传,作为读书人功课之余的消遣或茶楼酒肆中说书唱曲的脚本,从文学价值、思想深度乃至社会责任等角度衡量,精品不多,远不及欧美小说在其文学史中所处地位之高。

  就拿所谓的“四大名著”来说,笔者就认为不见得都适合初中以下年龄的孩子们阅读。“四大名著”说法的由来笔者不曾考证,隐约觉得在“文革”初期,古典小说都被列入“封资修”、“四旧”之列,好长时间内不许传读。后来毛泽东发出解禁的指示,说这几本书都可以看。于是印刷厂赶制,书店门前排队购买,迅速普及。对同时解禁的这四部书,人们就称之为“四大名著”。其实在历史上,由于《水浒》过分吹捧强盗,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为主流社会看好,在民间就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之说。《红楼梦》作为言情小说,也不提倡青少年看。

  在写作技法上,这四部书确实都很精彩。有人分析,施耐庵写《水浒》有可能请人先画出一百单八将的形象,所以把这么多人物刻画得各有特点、栩栩如生。《三国演义》在人物故事的设置、前后情节的勾连上也是周密有致、无懈可击,在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有深远影响。《西游记》则体现出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富想象力。悟空、八戒两个人物的描写诙谐生动、妙趣横生。不只是在中国,包括韩国、日本的一代代青少年都爱不释手。但是几部书在价值取向上,可谓良莠不齐。

  “四大名著”的价值取向问题

  《水浒》当初被解禁是作为反面教材批“投降派”用的。这部书自身通篇标榜的都是“忠义”二字。而既然“忠”又为什么造反呢?“忠”的底线是不反皇帝,其路线是“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而“义”的体现又是什么呢?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问是非?“菜园子”张青夫妻开黑店杀人越货,兼卖人肉包子,因讲义气被众好汉认作同流。而李逵则更是杀人上瘾,“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尤其是宋江等人为了壮大队伍,逼良为盗,不惜盗用他人名义滥杀无辜。比如为了逼反秦明杀死青州城外男女无数,殃及秦明妻小。为逼朱仝上山,李逵把由朱仝看护的4岁小衙内的头颅“劈作两半个”。这等行为还有什么“义”可言?还有好勇斗狠,丝毫不讲宽容、仁恕,一讲报仇雪恨就要把仇人“一门良贱”,包括丫鬟、伙计全部杀死,甚至还要吃仇人的肉。书里还充斥着对妇女的歧视,杨雄得知老婆红杏出墙后便动用私刑割舌挖心。以此题材拍成电视剧,配写的歌词“你有我有谁都有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哇!”更是把这种蔑视法理的盗匪逻辑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价值取向对民间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对于缺少辨别力的青少年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至少初中以下年龄的读者不宜阅读。

百科词条:名著精华 经典

我要投稿